当归四逆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出版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1](以下简称《目录》)中的经典名方之一。临床效果显着,常被历代医家所用。 目前对该方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和医师讨论,但对该方药物的适宜剂量讨论较少。 如果按照东汉度量衡换算,该药的用量远远超过了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因此在确定其用量时存在“仿古”与“现实”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地研究了古今有关当归四逆汤的文献,全面考证了方剂的原始记载、历代剂量的演变、药物剂量配比等,并结合临床常用剂量近代名医对当归四逆汤的药物剂量进行了初步制定,以期为该方剂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和文献依据,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当归四逆汤的剂量研究
1.1 当归四逆汤原书中剂量换算
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2]。 方当归3两,桂枝3两,白芍3两,细辛3两,甘草2两,通草2两,大枣25枚(一种方法,制成12枚) )。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 由于历史悠久,度量衡的换算争议很大,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结论。 现代常见的折算方法有:①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3]载:“汉代一两相当于现代九克(三钱)”,还载:“古方一剂,相当于今药三剂,直接换算,一两可相当于三克(一钱)。计算一下。” ②朱文辉等。 [4]推测张仲景时期使用的药用秤应为现代秤的1/4,即东汉的1斤就是今天的125克,东汉的1两就是今天的7.8克。 ③吴成洛《中国度量衡史》[5]主张以新莽时期的币种和体积换算,得出新莽时期的一两约为13.92克。 ④柯学范等[6] 计算了《中国古代度量衡图册》中“广和大司农青铜力”的相关数据,得出1两约为15.625克。 ⑤邱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7]测量了39件东汉器物的重量,推测东汉1斤等于16两,约为220克今天,也就是东汉时期的1两等于今天的13.75克。 笔者认为,出土实物的实际测量值更为可信。 上述柯学范和邱光明都是根据出土物进行推算的。 但柯在换算时并未注明权重,换算结果存在质疑。 因此,按照邱光明的换算方法,将东汉一两换算成今天的13.75克,当归四逆汤的用量为当归41.25克,桂枝41.25克,白芍41.25克,细辛41.25克,通草27.5克,甘草27.5克。
另外,大枣的用量也需要明确。 据赵开美《伤寒论》[2]记载,当归四逆汤用大枣的用量为“二十五枚,一法,作十二枚”。 因此,需要确定红枣的用量是25枚还是12枚。 笔者采用以下信息:考证要点:①从《伤寒论》各版本的记载来看,认为唐本《伤寒论》(后世学者将参考唐本) 《千金易方》收录的《伤寒论》版本)为唐本《伤寒论》[8],与赵开美的《伤寒论》相似。 可以参考《糖桂四逆汤》中大枣的用量,是25枚。 ②从后世医籍中,笔者以“当归四逆汤”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学经典》数据库中检索,发现共有42本医籍(不含《伤寒论》)明确记载了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用量。 其中记载枣用量25种的书籍有19本,占45%; 一书中记载了12个大枣的用量,占2%。 ③从病机来看,大枣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因此大量使用大枣的补血作用四逆汤,可以针对当归四逆汤引起的阴血亏虚的病机。 ④从阴阳数来看,25是1、3、5、7、9阳数之和,意为“阳盛之地”,与《当归四逆汤》的功效一致。救阳还阳[9]。 ⑤从配伍减毒的角度来看,当归四逆汤中的细辛有毒性,而大枣有减弱毒素、调和诸药的作用。 如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纲目》[10]说:“大枣杀乌。”头毒”,明代陈嘉末《本草孟泉》[11]说:“通九桥是略逊菖蒲,百药不准甘草。”因此,大剂量的大枣可以限制细辛的毒性。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归四逆汤应选用大枣25枚。
综上所述,张仲景《伤寒论》原书中当归四逆汤的用量应为当归41.25克,桂枝41.25克,白芍41.25克,细辛41.25克,生姜27.5克。通草、甘草27.5克、大枣。 25 件。
1.2 古医书记载的当归四逆汤的用量
我们除了研究《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的用量外,还查阅了明确记载此方用量的42本医书(不包括当归四逆汤的加减)。 由于朝代不同,度量衡的换算比例与今天有所不同,所以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按唐代的1两=13.75克进行计算,宋金元时期1两=40克,明清时期1两=37.3克。 换算,结果如表1所示。
42本医籍中,水煎剂的有29本,煎散的有11本,未提及煎煮方法的有2本。 其中,煮粉的服用方法颇为特殊。 一种药物往往需要服用很多天。 记载煮散法的11本书中,只有《太平生慧方》、《生机总录》、《阴证简例》和《医学纲目》、《六正生活书》明确记载了每剂的用量(中药剂量),分别为5钱、5钱匕、3钱、5钱、5钱匕。 根据处方中所含药物的剂量比例,计算出每剂中每种药物的用量。 以《太平生慧方》为例,原书记载:“将上述药物捣碎,筛为粉末,每剂五钱。” 本方每剂5钱(20克),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甘草为2:2:2:2:1:1。 由此可见,每服当归的剂量为4克[20克×2/(2+2+2+2+1+1)],处方中其他药物的用量也折算为这个方法。 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甘草的用量分别为4克、4克、4克、2克。 ,2克,大枣3枚。 其余四本医书中所载煮散剂用量的计算方法如上。 结果显示,《生机总录》每份中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的用量分别为3.47克、3.47克、3.47克、3.47克、2.43克、2.43克、2片; 《关于阴证》2.23克、2.23克、2.23克、2.23克、1.54克、1.54克,1至2片; 《本草纲目》3.59克、3.59克、3.59克、3.59克、2.15克、2.15克,1件; 《活人书》3.52克、3.52克、3.52克、3.52克、2.34克、2.34克,1本。 但上述明确记载当归四逆汤(煮散)用量的五本医书,并没有具体说明该方每日用量。
记载汤剂的著作中,不少是根据《伤寒论》注解的。 方剂中的剂量往往与原《伤寒论》记载的一致或略有不同,参考价值不大,故将其剔除,纳入《古今伤寒论》。 《医统百科全书》、《万氏救命歌》、《脉症方》、《医学原理》、《医宗必读》、《御右集》、《伤寒瘟疫论》、以《三字医学经》、《易行医》、《实验方剂》《新版》《慈幼笔记》11部明清医书为参考。 在此期间,当归四逆汤中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的平均日用量分别为8.31 g、8.31 g、8.65 g、5.15 g、5.7 g、5.46 g,4片。 除了验证当归四逆汤的用量外,还需要明确每日服用的次数。 上述11部明清著作中,《古今医学传统百科全书》、《万氏救命歌传统》、《一宗必读》、《三字医经》仅指定煎剂总用量,但未注明每剂用量及每日服次数。 ,如“水半杯,煎七分钟服下”。 《脉症方》、《医学原理》、《郁右记》、《伤寒瘟疫论》、《易医》、《新方》、《慈幼读物》均不标明煎药总量,也不标明总药量。是否注明每日服次数及每次服量,如“水煎温服”。 可见,明清时期,上述11本书并没有明确当归四逆汤每次的服法和剂量。 每日剂量数。 其余22本沿用张仲景原方用量的明清著作中,除《济世全书》未确定每日服药次数外,其余21本均记载每日服药次数3次。
可见,宋金元时期,当归四逆汤多煎煮研末,而明清时期多为汤剂。 煎散中,宋金元医家使用当归四逆汤时,每服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的平均用量分别为3.23克、3.23克、3.23克。 , 3.23 克, 1.99 克, 1.99 克, 2/3 件; 明清医家使用此方时,每剂平均每药用量为3.56克、3.56克、3.56克、3.56克、2.25克、2.25克、2片。 可见,从宋金元时期到明清时期,当归四逆汤散剂中各药的平均剂量略有增加。 汤剂中,明清医家使用此方时,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的平均日用量分别为8.31克、8.31克、8.65克、5.15克、5.7克。克,5.46 克,4 件。 比较明清时期当归四逆汤的煎散和汤剂中各药的平均用量,比例约为1:2。 按每日2倍剂量计算,当归四逆汤粉中大部分药物的用量也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范围内。
1.3 近代名家当归四逆汤的用量
近年来提倡使用《伤寒论》中的名方时,应遵循仲景的本意,想扩大用药剂量的人也不少。 然而,笔者通过整理现代名医的病历发现,名老中医大多使用的是当归这一经典方剂。 服用四逆汤时,处方中各药用量大多在或略高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内。 具体用法如表2所示。
笔者在研究本方时,对药物品种和炮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该方中可疑的牡丹、桂枝、通草,除了炒细辛外,就是现在的白芍、桂枝、木通。 ,其余均为生品,故表2中赤芍、通草、炙甘草的用量未纳入统计。 此外,枣有“粒”和“克”两种呈现方式。 两者很难准确换算,所以暂时不计算大枣的用量。 由表2可见,下列名医使用当归四逆汤时,处方中各药用量范围为当归9~30g、桂枝9~15g、白芍9~25g根、细辛3~10克、通通3~15克、生甘草6克。 由于处方中各药剂量范围较大,不宜直接计算平均值。 因此,根据处方中各药的剂量频次统计,各药最常用的剂量为当归9 g、桂枝9 g、白芍9 g、细辛3 g、木通6 g、生甘草6 G。
1.4 古今医家当归四逆汤用量的演变
综上所述,通过对东汉时期度量衡的研究,按照东汉时期的1两换算成现在的13.75克,当归四逆汤(煎剂)的用量为当归41.25克,桂枝41.25克,芍药41.25克,细辛41.25克,通草27.5克。 克、甘草27.5克、大枣25枚。 用量远远超出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 宋、金、元时期多用当归四逆汤煎服,研末。 处方中药物平均用量为当归3.23克、桂枝3.23克、白芍3.23克、细辛3.23克、通草1.99克、甘草1.99克、大枣20%。 件/3件明清时期,当归四逆汤剂多为汤剂,平均用药剂量为当归8.31克、桂枝8.31克、白芍8.65克、细辛5.15克、通草5.7克、通草5.46克。甘草、大枣4颗; 若煎散,平均每服当归3.56克、桂枝3.56克、白芍3.56克、细辛3.56克、通草2.25克、甘草2.25克、大枣2枚。 明清时期,煮粉的用量与汤的用量相同。 剂量比约为1:2。 近代名医用此方时,常用剂量为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3克、木通6克、生地黄6克。甘草。 可见,自汉代以来,当归四逆汤的用量普遍呈现由大到小的趋势。
2 当归四逆汤药物配比研究
中药的秘诀不仅在于剂量,还在于药物的配比,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 因此,在核实《伤寒论》所载药物剂量时,不仅要关注药物的绝对剂量,还要注意处方中药物的比例,并结合常用剂量。现代药物和实验研究,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全面还原经典原貌。 。
《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中,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甘草的配伍比例为3:3:3:3:3:2:2,大枣的比例为25。其余42本医书都有明确记载。 该方用量及配伍比例见表1。得出当归四逆汤中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的配伍比例频率最高,为3∶3∶3∶ 3∶2∶2,约占40.5%; 其他依次为3:3:3:2:2:2,约占21.4%; 10:10:10:10:7:7,占比约7.1%; 10:10:10:7:7:7,约占4.8%; 其余11个比例各占约2.4%。 可见,历代医家使用当归四逆汤时,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的配伍比例通常为3:3:3:3:2:2。 当归、桂枝、芍药1:1:1配伍比例占纳入数据的95.2%,通草与甘草1:1配伍比例占纳入数据的97.6%。 这个结论对于四逆来说非常重要。 汤剂临床剂量的确定和复方制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 当归四逆汤推荐用量
笔者本着“遵经、遵药典”的原则,根据原始方剂记载、古医书记载、近现代名传统医案记载,提出当归四逆汤中药的适宜剂量。中医师, 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 建议。
根据上述当归四逆汤药物剂量的演变,可以推算出东汉时期的1两,大约是今天的3克。 这种换算方法见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63]。 李时珍在解释东汉南朝时期医药剂量的演变时说:“近古有不同的制度。古时一两,今可一钱。古时,一升可换一钱。”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 清代陈修元在《长沙方格郭》[64]中也记载:“约古一两足,今一文足,宜顺法制之变,不必粘柱而弹琴,则善法善景。” 这种换算方法并不是严格按照不同朝代的度量衡来计算的,而是根据许多医生的临床经验得出的,更符合现代临床的剂量范围。 因此,顺应当归四逆汤用量的演变,按照“古一两,今一元”的换算方法,并参考宋、元时期本方中大枣的平均用量,明清时期,建议用当归四逆汤。 药物用量为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9克,木通6克,甘草6克,大枣4枚。 考虑到仲景的初衷和现代汤剂服用的常见次数,建议每天服用3次; 每剂煎散约煎汤1份半,即当归4.5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细辛4.5克,木通3克,木通3克,白芍4.5克。甘草,大枣2颗,每日服数不详。 无论煎汤还是煮散,方中当归、桂枝、白芍、细辛、木通、甘草的用量比例为3:3:3:3:2:2,与用量比例一致仲景原方。
4。讨论
对当归四逆汤中大枣用量的标注方法存在异议。 经过研究,从计量、数量、估算等方面记录了大枣的用量。 古代医书多用数量(如“篇”、“篇”)。 现代,医生常用计量单位(如“克”)来表示。 有学者根据实际测得的大枣品质,得出结论:大枣用量的定量标注比计量标注更合理、稳定,因此本研究中的大枣用量均以数量标注[65]。
蓝晓燕等. [66]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发现唐代以前只有通草这个名字,没有木通这个名字。 自唐代甄全在《药性》中首次记载木通以来,通草与木通的名称就一直混为一谈。 这种现象逐渐开始出现,直到清代医生才正式将两者分开。 为了消除药名的干扰,笔者根据仲景时期对“通草”性味、功效、产地、株型的记载,在后世本草中选用“通草”或“木通”。仲景时期的医学文献。 与“通草”相似的描述,推测仲景所记载的“通草”品种为木通、木通。 后来,《本草》中也出现了三叶木通、白木通等品种。 由于本研究引用的明确记载当归四逆汤药用成分的42本医书并非本草著作,且未明确说明其性味、形态特征的经络分布和形态特征,因此难以完全对其中所含的“木通”、“通草”品种进行分类。 区分。
另外,如果换算为东汉时期的1两≈3克,当归四逆汤散剂和汤剂中细辛的用量仍然超过了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 笔者研究发现,经过以下处理后,细辛的毒性大大降低。 ①选择药用部位:在古代本草著作中,细辛的药用部位只有根部。 薛岩等. 等[67]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UPLC-UV)方法对不同产地的细辛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了测定。 酸含量的差异表明,细辛的根和根茎中的马兜铃酸含量远低于茎和叶中的含量,说明细辛的毒性大多存在于茎和叶中,因此细辛的根可以可以入药。 ②加工:细辛经炒制后毒性降低[68]。 ③配伍:当归四逆汤中的甘草、大枣有减弱作用。 与细辛合用,可减轻毒性。 ④延长煎煮时间:散剂是指将药物磨成混合均匀的干粉,分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散剂可研成细粉,温开水送服; 也可研细末,水煎取汁[3]。 本研究所含散剂实际上是煮散剂,即将药物制成粗粉,水煎服,然后服用。 黄等人。 等[69]采用HPLC法测定细辛粉和细辛煎剂煎煮30、60、90、120 min后甲基丁香酚、黄樟素、细辛素的含量。 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有毒成分甲基丁香酚和檫木的含量持续降低,而活性成分细辛素的含量持续增加。 可见,细辛长期煎煮,可减少其有毒成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煮。 因此,当满足上述条件时,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的用量可达9 g,煮散中的用量可达4.5 g。
当归四逆汤临床疗效显着,其确切疗效与其精确的剂量和配伍密切相关。 因此,在使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时,可以参考本研究推荐的剂量和药物配比。 本研究虽然初步确定了当归四逆汤的适宜剂量及配伍比例,但并不旨在固定,而是在遵循仲景初衷、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该方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药物。 ,保证临床疗效。 临床应用时,剂量不宜保持不变。 要“尊古而不古”,灵活调整处方中药物的用量。 若阴血亏虚严重,可增加当归、白芍用量; 韩宁病情严重时,增加桂枝、细辛的用量。 但根据现代名中医的临床应用经验,桂枝不宜超过15克,细辛不宜超过10克。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